close

唐代經濟發展,國力強盛,開拓西域,暢通絲綢之路,和田玉料源源內輸,玉器製作在秦漢的基礎上得到發展,出現了新的高峰。玉器與當時其他工藝品一樣,滲透著一種青春活力,不論器物大小均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,出土與傳世的玉器皆能證明。

唐代玉佩飾品豪華尊貴,是等級身份的標誌。玉絝帶是在鞓(皮革帶)上鑲嵌玉方形絝與鉈尾,絝有金、銀、銅、玉之別。等級不同質地也不同。帶絝上的絝數量與紋飾也有差異。當時絝帶制度是極嚴格的,以玉絝為最高貴。 《新唐書·車服志》載:“以紫為三品之服,金玉帶絝十三。緋為四品之服,金帶絝十一,淺緋為五品之服,金帶絝十;深綠為六品之服;淺綠為七品之服,皆銀帶絝九;深青為八品之服,淺青為九品之服,皆瑜石帶,絝八;黃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,銅鐵帶絝七。”西安市南郊何家村、山門口村的唐代窖藏與西郊三橋鎮南出土多件玉帶絝,為我們了解、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。咸陽北周若干雲墓出土一條白玉蹀躞帶,由玉扣、玉絝、玉環、玉鉈尾、鞓等組成。唐代玉帶絝的玉多數來自新疆和田,有的在西域雕刻為成品後送到長安。 《舊唐書》卷198記載:“其國出美玉,俗多機巧……貞觀六年(632年)遣使獻玉帶”。又《新唐書》卷221載:“初,德宗(780~805年)即位,遣內給事朱如玉之官西求玉,於於田得圭一、珂佩五、枕一、帶絝三百、簪四十……”於田出玉帶絝,其中一次多達三百枚,可知所雕的胡人應是當地人物的歌舞形象。

隋唐時期,達官貴人身著佩玉,尊卑有序。 《隋書禮儀表七》記天子白玉,太子瑜玉,王玄玉,自公以下皆蒼玉等。唐代沿用,咸陽底張灣北周王士良與董氏墓出土玉環1件、玉璜2件、玉佩4件、佩飾1件,應是一組玉佩飾,這組玉佩均為扁平片狀,有梯形、半月形、雲頭形等。江西南昌市出土一組南朝時期雲頭形玉佩,西安市北朝晚期墓出土一組玉佩,它們的造型相似。陝西禮泉縣興隆村唐越王李貞墓出土玉佩6件,2件大,為上窄下寬,上飾雲形邊,兩側連弧形,底邊平直,上有一孔,另一大件作雲頭形,上下兩邊各有一也,另外4小件有璜形與雲頭形,上下兩邊各一孔,另外4小件有璜形與雲頭形,為一組佩飾,青玉,光素無紋,與王士良墓出土的玉佩相近似。在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一件白玉嵌金佩飾應為皇家用品,此為片狀近三角形,底邊平直,頂尖有一小孔,兩腰為三連弧形,正面鑲勾連雲紋金飾,紋飾流暢,金玉輝映,格外耀眼,玉質潔白無瑕,晶瑩光潤,顯得富麗堂皇。唐代出土的玉佩多為光素無紋,說明在春秋戰國到漢代極為盛行的佩玉,到唐代已失去它的光輝,正在走下坡路。唐代玉器上的人物、動物、花卉和春秋到秦漢時期盛行玉佩飾紋樣大不相同,與宗教色彩藝術也不同。上層社會把人物、仕女、動物、花卉等當作藝術與審美對象,與當時繪畫風格相同,是以現實生活為題材,並有新的發展。

玉質首飾品有釵、簪、手鐲等,多為新疆於田玉,溫潤晶瑩,精工細雕。

玉質實用工藝品在唐代較為盛行,說明玉雕器的使用領域擴大,有玉雕裝飾構件、醫藥用具、梳妝用具、生活飲食器等。

婦女化妝盒,唐墓常有出土。如海棠形玉粉盒,最長5.5厘米,最寬4厘米,高不到1厘米。有蓋,子母扣,蓋面隆起,面陰線雕刻花朵與盒形相應,簡單爽快,可謂萬紫千紅玉為先。

玉飲食器,何家村出土的有刻花白玉羽觴、瑪瑙羽觴、鑲金牛首瑪瑙杯、水晶八瓣花形長杯等。造型奇特,器壁薄,線條流暢,選料精美。

唐代裝飾藝術品有飛禽、走獸、人物等,屬佩飾挂件,立體雕刻,體形較小。在雕鑿中形像不同,表現手法也不同,在雕刻中抓大型,抓主要部位,對細部精雕細鑿,動物與人物的刻畫是在正確軀體結構比例的基礎上,採用誇張手法。玉雕動物題材廣泛,有羊、鹿、犬、獵、馬、駱駝等,性格溫馴、忠厚,吃苦耐勞,而獅子、虎、怪獸兇猛剛勁,神威有力,氣勢博大。花草、流雲等寓意吉祥。

唐代社會開放,長安的外國使官、學者、僧侶、商賈與工匠雲集,人物形象、題材不同於以前,橫掃神秘文化,同時由宮廷邁向社會各階層。西安地區發現的唐代陵墓、窖藏文物與壁畫多皇室家族、重臣、戰將之物,為他們服務。五光十色的世俗題材增加,玉雕器上的雕刻紋樣也是很好的例證,如成對鴛鴦、雙喜牡丹、龍鳳起舞、飛天侍女、顆顆石榴、各種舞蹈奏樂等等,具有濃烈的世俗人情味,是雕鑿藝術與內容交織在一起的現實美。當時婦女能騎馬狩獵,能著男裝上街觀燈,佩帶各式各樣玉器。直觀所見的唐代繪畫與陶俑中的婦女是豐碩盛裝,高髻美髮,輕紗薄羅,彩色柔麗,露肩裸臂,“游春”“出行”“嬉耍”“攬鏡” ,悠閒安然,她們頭上戴的,身上佩的各種玉飾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,是唐代藝術構成部分,但又與以後的宋代出現大量復古玉禮器與仿古玉器不同。

唐代玉器特徵呈現一種新的藝術風格,它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的。漢代以來那種程式化、圖案化紋樣,那種古拙遺風均消失了,趨向寫實的方向,是一種飽滿、健康、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,宗教用玉、禮儀用玉大大減少,谷紋、蒲紋、變形雲紋、螭紋等基本不見。唐玉紋飾有捲雲紋、卷草紋、連珠紋等,動物紋有龍、鳳、牛、馬、鹿、雁、孔雀、鶴等,有的飛鳥成雙成對,植物紋有牡丹、石榴、蓮花等,都是來自現實生活。由於與國外文化的交往,吸收外來文化,出現外來的造型與紋飾,促使玉器的發展呈現一個新局面。在品種方面,實用器增多,羽觴、長杯、牛頭杯、缽、單柄杯、碗等,實用飾品玉梳子、玉梳背、粉盒等,飾件玉帶板、玉釵頭鑲件、玉鐲、玉獸、玉鳥等,還有玉冊。

在雕刻技藝上吸收當時的雕塑與繪畫手法,使用傳統的鏟地、鏤雕與圓雕,大量使用陰刻細線,用陰刻表現細部與繪畫線描一樣。唐代玉雕刻的一個突出特點,是用繁密的細線與短陰線表現裝飾衣紋、陰陽凹凸面等等。例如白玉胡人舞蹈絝尾,首先是按照人物舞蹈形體“鏟”周圍的地,由外向裡成斜面,具有浮雕感,突出人物,細部都用陰線刻劃,綢帶用長陰線,表示飄動的輕薄的質感,身體各部位的平行短陰線表示向背陰陽面,長袍下的較長的細陰線可以看出與地圓毯上的短陰線是起裝飾作用,從而可以看出陰線的巧妙應用。西安市考古所藏白玉鴛鴦頭花飾中的鴛鴦扇起的翅膀,用繁密的細陰線表示羽毛,花葉同樣用短陰線刻劃,質感強,生動活潑。

唐代玉器時代特徵明顯。以龍紋為例,白玉線雕龍紋璧(上博物館藏、陝西省博物館藏料龍璧),龍頭長雙角,張口露牙,嘴角長大(超過眼角),頸後有須,下唇留須,龍身滿飾方格形鱗紋,背生火焰狀鰭,四肢作騰飛狀。鳥紋,短翅,多呈展翅形,翅端向頭部扇起,排列整齊陰線表示羽毛,豐滿健壯,活潑和諧,生活氣息濃郁,與金銀器、瓷器、銅器等鳥紋一致。人物形像也是多樣的,有西域人,善歌善舞、吹拉彈奏各種樂器,場面歡快;還有騎像人等,構圖新穎,刀法嫻熟。總之雕刻工藝精巧,注重整體造型的準確,又在細部刻劃上下功夫,大中顯精神,細中見靈氣,具有豐滿健壯,雍容大度,浪漫豪放的時代氣息。

在鑑定唐代玉器中,首先要看藝術風格,也就是造型、紋飾與“刀法”,琢磨細緻,質感強烈。還要經常看實物,特別是標準器。有的仿品僅僅是形似,而沒有唐代風格特徵。或者忽略細小部位,看起來有點呆滯。有的細看短陰線是一頭略粗,另一端略細,若掉以輕心就要上大當。其次作舊,制假包漿或製殘,也要細心觀察。有人只注意看包漿,把“包漿”放在首位,這就要上當。我本人的經驗是在鑑定中要分主次,主要看特徵,以此斷定真偽。

arrow
arrow

    7513弘遠整合平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